导入数据...
2025“中国美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成都顺利举办
时间:2025-04-22 13:17:10   来源: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查看:34

4月19日—20日,由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美学学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美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美育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佑松,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委会主任杜卫,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钟仕伦,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毛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敏主持。

陈佑松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美育承载着培育审美理想、塑造崇高精神的重要使命,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坚守中华美育精神,是当下的重要课题。随后,陈佑松副校长介绍了四川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并着重阐述了我校在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优良传统。他强调,系统梳理美育发展脉络,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佑松致辞

杜卫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从美育被纳入国家教育方针,到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成立,美育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始终离不开高校教育的有力支撑。在国民经济物质水平显著提升的今天,美育不仅是精神文化需求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审美素养的关键路径。他高度评价了四川师范大学近年来在美学、美育理论研究以及艺术学实践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强调美育事业的长期发展需要更多年轻学者加入,要不断传承创新,确保学科发展后继有人。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委会主任杜卫致辞

钟仕伦教授在致辞中着重阐述了美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点。一是美育学学科建立的重要性。他指出,系统整合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专业方向三个维度,能够极大提升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筑牢根基;二是美育与美学的紧密联系。美育离不开美学的支撑,美学为美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推动美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美育事业发展。

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钟仕伦致辞

毛娟院长在致辞中向各位学会领导和学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谈到,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自建院以来,在老一辈著名学者的引领下,始终秉持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多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其中,美学与美育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建设,已成为一支成果丰硕、合作紧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产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新时代美育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毛娟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主题报告阶段。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姚文放教授、四川大学张法教授、四川大学阎嘉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易晓明教授、四川师范大学董志强教授先后进行主题报告。

杜卫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丰厚感性”:美育的核心目标》。他于2016年在《美育三义》中提出了“丰厚感性”的概念,并把它设定为美育的根本目标。“丰厚感性”是指感性的丰富性和人文的厚度。它是以深度体验为核心的感性素质,蕴含着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是与理性相互协调、相互包含的感性素养。美育发展感性就是既要保护和恢复天然感性的活泼生动,又要使之丰富和提升,具体地说,就是要使感性包含了认识深度、道德意识和生命境界。从美育学的角度讲,丰厚感性是美育的核心目标;从美学的角度看,丰厚感性是审美价值的最高形态。

杜卫教授发言

姚文放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社会美育”: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第二原理》。他对蔡元培美育思想进行深度解读,指出人们常聚焦蔡元培的 “以美育代宗教” 说,却忽视了“社会美育”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其实是一个双线结构,“以美育代宗教”与“社会美育”一以贯之、并行不悖,构成一主一从、一显一隐两大线索。在这双线结构中,前者是现实的,后者是理想的;前者是批判的,后者是建设的;前者是论理的,后者是实施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第一原理的话,那么“社会美育”则堪当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第二原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双线结构,为后世美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对当下构建完善的美育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姚文放教授发言

张法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美育中的三个理论问题》。他首先谈到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美育要凭借艺术,同时还要提升艺术,从理论上指出美育与艺术的关系对二者来讲甚为重要。接着谈到应该如何正确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美,并以此为基础,从超越文化性的宇宙之美的基本法则去看艺术。最后,他强调美育需要时代之美,但一定要有高度的美学理论自觉,意识到和分清楚哪些只是短时间的美,哪些是具有人性深度和宇宙深度的美。

张法教授发言

阎嘉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空间问题探究》。他指出在讨论古代中国山水画空间问题时,人们大多缺乏对外来理论的历史意识、语境意识和反思意识,在盲目追逐理论“热点”中陷入“以西格中”的尴尬境地,我们应当回归古代典籍,重新审视古代中国山水画理论中的优秀遗产。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作为一种“空间的表征”,一方面体现了圣贤“澄怀观道”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另一方面又基于“山水媚道”内心构想而生成。古代中国山水画呈现的空间,遵循阴阳交替、有无相生、心物交融的表征法则。这个法则以“道”为核心,将天地宇宙、人间万物统摄于内心的体悟。通过表征者个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将具体可感的风物景观作为“道”的显现,按照天、地、人的基本法式进行呈现。因此,以往随意挪用欧洲艺术“透视”法来解释古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是一种误读。

阎嘉教授发言

钟仕伦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关于“大中小美育一体化建设”的一点思考》。他基于潘菽“两种美育”观点分析的基础,提出“大中小美育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对美育的性质和二重性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掌握运用好作为手段的美育和作为目的的美育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处理好不同学龄段的美育的特殊规律,在师资队伍、培养培训、教材建设、艺术人才选拔、城乡帮扶和社会团体支持上做到一体化建设,使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高度融合。

钟仕伦教授发言

易晓明教授的演讲主题为《美育学学科建设需要实证研究》。她阐述了作为美学与教育学交叉领域的美育学,为何需要实证研究,并详细讲解了美育学学科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实证研究”、“为什么美育学需要实证研究”以及“如何进行美育实证研究”。她通过揭示大学生艺术素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2009),国民(2011)、青少年(2019)、大学生(2024)审美素养及美育现状调查研究中的变量关系,探索了美育学的因果机制。

易晓明教授发言

董志强教授所作的报告主题为《中国美育精神之内核》。在报告中,他深入探讨了中国美育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四个主要方面:“礼乐教化”以“成人”,“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独立不迁”之人格养成,“天人合一”之人生境界;上述四个层面相互支撑。从塑造君子、体验自然之乐与审美的人生、追求高尚人格,以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几个方面逐一讲解了中华美育精神深邃而丰富的内涵。

董志强教授发言

随后,来自杭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福州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大学、西安音乐学院、苏州工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华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多个高校的专家学者,在四场大会发言中,分别围绕美育实践与路径探究、中华美育思想与精神内涵、美育与文化传承、美育学科理论研究等主题作了大会发言。学者们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全面展示了近年来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对美育学学科未来发展的预期。

主题发言2.png

主题发言3.png

主题发言4.png

主题发言5.png

与会学者发言

四川师范大学在美学与美育领域持续深耕,形成鲜明特色并收获了丰硕成果。在体系构建与实践层面,学校打造“通识教育+技能认证+实践活动”相融合的美育体系,深化艺术学科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艺术进校园”等特色活动,举办大学生美育实践成果展演,以沉浸式场景激发学生审美体验。在研究平台建设上,2013 年成立的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依托“人生美学”团队,聚集学科骨干。多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发表百余篇高级别论文,出版多部专著并获奖。中心通过完善制度、培养团队、孵化项目,成为有影响力的基地,助力地方文化与教育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们以坦诚、真挚的态度对美育的时代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美育研究的深化、美育实践的开拓、美育学科建设的探索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视角,更为推动新时代美育事业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对于会议承办方来说,此次会议对于拓宽师生学术视野、提升四川师范大学在美育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促进学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学者合影

撰稿:吴心梅、冯子钰

一审一校:黎 

二审二校:肖砚凌

三审三校:徐文渊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