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中心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开展“六朝悲剧美学的现代价值”学术讲座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6月1日
  查看:251
  来源:

中心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开展“六朝悲剧美学的现代价值”学术讲座

袁济喜.jpg

为了满足四川师范大学广大学子的学术热情,2021年5月26日晚上19点到21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讲座通过线上方式在腾讯会议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济喜教授,主持人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黎臻老师。

  

讲座主题是“六朝悲剧美学的现代价值”,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忧生之嗟与审美转化,其二是挽歌中的生命忧思。在忧生之嗟与审美转化这一部分中,以“从汉魏时期兴起以悲为美的时尚”为主题,从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三册二六《全汉文·卷四二》中指出的:“按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为切入点,再加上《风俗通义》等史料的线索,详细阐释了汉代以悲为美的思想。在汉代的悲剧中袁老师大概分出三种类型的悲剧,第一种是人生悲剧为战争;第二种是人生悲剧为疾病死亡;第三种种悲剧为政坛横祸。

 

其二是挽歌中的生命忧思。汉末,动乱中知识分子或者叫做士人的自我觉醒,始终携裹在血腥的现世人生中。在一种貌似颓废中的觉醒的论证中,举了《古诗十九首》为例子。“挽歌”是人死后,亲人为其所唱的歌。在六朝时,在世的人也可以给自己写“挽歌”,这是由西晋陆机所引起的风气。哀挽的目的在于“终之于达”,即自我的解脱和安慰。而关于悲剧与解脱,西方的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也同样提出:所有的悲剧能够那样奇特的引人振奋,是因为逐渐认识到人世、生命都不能彻底满足我们,因而不值得我们苦苦依恋。正是这一点构成悲剧的精神,也因此引向淡泊和宁静。关于挽歌中的生命忧思,陶渊明的《挽歌词》,钟嵘的《诗品序》以及现代的鲁迅在他的作品中都随处可见他们对于死亡的坦荡和旷达。

 

六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年代,充满着战乱与杀戮,但是同时也是思想自由,文艺繁荣的年代,这个时期的文艺生活,出现了以悲为美的现象,形成了悲剧美学,深刻地反映出处于动荡黑暗岁月中的忧生之嗟,也是中国文化在对待人生悲剧时的审美宣泄方式。中古文士面对严酷的人生命运与无情世界的打击,不是采用激烈的反抗与冲突方式,而是在老庄与佛教的人生哲学与美学中寻求解脱,其中也不乏愤慨,其韵味深长绵邈,直接深入到人生底蕴与宇宙本体,较之西方悲剧美学更有文化蕴涵。 

 

尽管本次讲座以“云在线”的形式开展,但师生交流并未受到影响,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编辑:管理员】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