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习近平总书记发表“5·17”重要讲话精神三周年之际,5月15日上午,由四川省社科联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5·17”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社科名家谈治学座谈会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广泛探讨和深入交流,共谋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大计。
会议由四川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怡主持。姜怡表示,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要求新作为,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增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是四川全省社科界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为此,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5·17”重要讲话三周年之际,四川省社科联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举办此次座谈会。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骁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大会主办方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希望大家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5·17”重要讲话三周年为契机,展开深入研讨,发表真知灼见,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贡献智慧,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携手谱写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篇章。西南财经大学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在“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准阐释和原创性研究,科学谋划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能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与管理学‘三大体系’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改革”六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川省社科联主席杨泉明教授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纲领性意义,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伟大事业具有长远性指导意义。他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的学习;要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铸精品,出精品,大力推进社科强省建设;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发现、聚集人才,打造一支有信仰、有情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要抓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项重大活动,办好成就展。今天,到场的都是来自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硕果累累,为四川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树立了标杆榜样。
座谈会上,四川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诗白,四川大学教授杜肯堂、詹石窗、刘吕红,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赵国良、唐晓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受祜、谭继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皮朝纲9位四川社科名家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的治学实际和经验,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紧扣时代前沿命题,结合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方法路径和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既放眼世界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高地,又着眼当下用现实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四川风格。
立大志,大作为
座谈会上,今年已94岁高龄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四川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教授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年前“5·17”重要讲话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纲领性的讲话。这个讲话提出要大力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育发展,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总书记是从五个实际方面面临的重要任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并指出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讨,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中的实践。我们现在进行的工作,就是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发展,所以新形势下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社会科学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它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术品格,把中国的理论推向世界,所以我们还有不少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研究。作为理论工作者要树雄心立大志,要在学术上有作为,要有大作为。把自己的研究搞好。
刘诗白谈到,哲学社会科学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人民思想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底和国际竞争力。国家的国力不仅仅在于强大的经济,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要有深厚地学术,要有人民群众很高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关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必然要面对地,如何保证精神的发展和物质层面的发展相适应的问题。进行现代化首先经济上要搞上去,经济是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属于上层建筑,没有发达的经济也不可能有很发达地学术文化工作。我们在百年前一穷二白,“穷”是经济,“白”是在上层理论,我们的知识、文化、科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GDP不断增长,年年都在变,2001年到2008年将近十年的时间,每年增10%以上,是超速发展。但是物质富裕不能自发生长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发挥社会科学的作用,发挥社会科学的育人、筑魂作用,这是更加重要而且迫切的事。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更加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
让良好的学风涵养跟学术规范使治学和研究之路行稳致远
四川大学杜肯堂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观点,他谈到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说大变革时代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时代,是出成果出人才的时代,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建三个一批社科人才体系。这就把育人和出成果统一在一起,做一个完整地科学体系。我们国家有五支社科大军,各级各类研究者都在各自岗位上探索治学之道,有共同点,也各有特点。但学术方向的问题,是治学道路和研究路线当中的首要问题,既关乎学风建设,也关乎学术规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正确方向和遵循客观规律地科学精神的内在一致性,治学和研究事件当中把握好方向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认真的看学术专著和名著,但是不要忽视研究党的政策问题,熟悉中央指导性的文件,让人有意识,有方位感,让人接地气。在学科建设和治学中要把良好的学风涵养跟学术规范使治学和研究之路行稳致远。方向性和学术性透明,专业特色和多学科融合,理论阐释和数学模型结合。
把学习习近平哲学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西南财经大学赵国良教授以“把学习习近平哲学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主题谈了自己的体会和建议。他表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地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因此必须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上来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因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实践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如果不认识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我们将会走弯路,我们将会付出沉重地代价,这些历史已经证明。他还分享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当前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经济要围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主线来进行。同时,在精准扶贫上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四川省社科院杜受祜研究员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坚持问题导向。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把我省经济社会生态环保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把国家的需要与个人的研究兴趣紧密结合,保证我们研究的对象、选题是真问题,大问题。要坚持“顶天立地”的研究范式。所谓“顶天”就是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长远、整体的战略眼光。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吸收包括人类文明进步的所有积极成果,为我所用,并能把问题放到战略的高度、全局的地位来审视。所谓“立地”就是要有深厚的实践基础,要对民情、国情、区情有深刻的了解认识。“顶天立地”就是要“吃透两头”,“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就是要既能深得下去,又能拔得出来,不就事论事,而是透过各种表象,揭示其实质、探索背后的规律。简言之就是要有国际观、全局观.我们地处内陆,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信息相对闭塞,更需要我们坚持顶天立地的研究范式,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出精品、出成果。同时,他还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分享了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是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统一等观点。
继巴蜀文化之绝学,开蜀学学派之新路
四川省社科院谭继和研究员谈及自己的研究体会表示,要努力学习前辈蜀学大师的风范和学术成就,继绝学开新路,继巴蜀文化之绝学,开蜀学学派之新路。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巴蜀文化指出新时期新作为的方向,如何构建新蜀学学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抵御西方话语权霸语,救中国失语症之偏,真正中国本土文化自信,关于就在于能不能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本事和努力。“守正创新是中华民族传统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的传统,守正创新就需要史学工作者做开拓性的努力,这也是我在学术思想中一点最重要的体会。”谭继和表示,今后在研究巴蜀文化,在研究蜀学,在研究川人的人文精神方面还要进一步努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四川师范大学皮朝纲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皮朝纲教授从多年的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深深体会到习总书记论述的精辟和深刻。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一种人生美学,它关于人生审美和艺术审美的论述十分丰富,是构建当代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交相辉映的审美观念,实现中国传统画学、书学、诗学、乐学在当代的价值转化中,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看到了先哲深邃智慧的闪光,听到了先哲圣洁心灵的呼唤。当今,学界都在思考,如何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示中华美学风貌,使中国美学学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他认为既要重视美学理论的提升与创新,还要重视美学文献的新发掘与新阐释,而对中国美学文献的搜集、发掘、整理、研究,乃是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证明,美学文献的新发掘、新阐释,不仅是开辟美学新学科的建构之路,也是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思想资源的重要途径。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习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也使我体会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大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该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一个中国美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贡献自己一分微薄的力量。
传承和发展冷门绝学
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在分享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使用了“绝学”这个概念,而且在前面用了两个定语,确立了“绝学”的地位:一是 “重要文化价值”,这表明“绝学”首先是一种文化,应该进入我们的学术研究与发掘工作的大视野之中;二是“传承意义”,表明我们当代人不能对祖先创造的“绝学”置之不理,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重视发展”,这就不是一般的“重视”,而是要从“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发展”的前提是了解和传承。这就涉及“绝学”的定义与范围。他认为,所谓“绝学”可以有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历史上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今天已经濒临消亡,成为稀罕的文化存在。这种文化存在在以往人们的生活中曾经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总结人类历史文明必不可少,而对于人类未来的生活也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例如上古“云书”、甲骨文、金文、古榴文、道医的偏方秘方等等;第二,属于某种超绝一般人能力或认知范围的绝活学问,例如黑陶制作工艺、丝绸手工制作技术、超常的杂技表演等。詹石窗教授还结合自己研究的领域,重点对“道家绝学”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方向、路径。
治学,在于治,更在于学
四川大学刘吕红教授认为,一方面基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加快建构,应该深入研究三大体系,提升治学品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是基于我国的现实提出来的,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从现实出发、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形成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社会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新格局。标志着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从跟跑、学习、模仿到自主发展。学科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要聚焦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科学谋划学科布局。学术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主要包括思想、理念、原理、观点,理论、学说、知识、学术、研究方法、材料和工具等。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支撑,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有特定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语言系统,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今天的关键在于要坚持中国立场,注重中国特色,用中国理论、中国学术解读中国实践,主动设置议题,勇于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个人治学必须坚定基本立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站稳人民立场,明确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晰为了谁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必须彻底根除一切犹豫懦弱。“人不痴,不成事”。“一个人以学术许身,再没有权利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法”,但我们必须选择,还是那句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理论铸魂,学科领航,擦亮中国大学最鲜亮底色
西南财经大学唐晓勇教授表示,首先,坚定理论自信,筑牢思想之魂。要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深刻认识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以“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底色,确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其次,强化使命担当,创新育人体系。要强化使命,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从根本上确保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不断筑牢马克思主义在立德树人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第三,推进学科领航,巩固意识形态阵地。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战略工程,也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思想圭臬。要努力形成了一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的标志性成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话语权,鲜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底色,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搭建了广阔平台、矗立“定海神针”。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描绘了壮丽图景,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担负起述学立论、教书育人和建言献策的历史使命。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编辑:管理员】
© All Right Reserved .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