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工 作 简 报
2015年第2期(总第7期) 2015年9月
目 录
【政策动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1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 7
教育部要求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12
【中心动态】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获评四川师范大学重点研究机构年度考核优秀 14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建平研究员为“京师论坛”作学术讲座 15
中心钟仕伦教授、特约研究员郭齐教授访问日本静嘉堂文库、关西大学 18
中心刘敏教授获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立项 19
中心立项课题成果、全国首档大学生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川师》引发热议 19
【学术交流】
中心顾问王旭晓教授参加“静观与流观:时代审美之变与
美育精神价值思考——中国美育发展高峰论坛” 22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建平研究员、钟华教授出席“美学的西方渊源与中国问题学术研讨暨阎国忠先生八秩寿诞祝寿会” 22
中心阎嘉教授、毛娟副教授参加“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
国际学术研讨会 24
中心阎嘉教授、毛娟副教授参加“西方当代文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 26
中心陈佑松副教授作为主讲专家参加全国首届电影学高级研修班 26
【社会活动】
“邦泰爱心屋课程研发中心”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27
为梦想前行
——记全国梦想种子教师第八期培训活动 32
如象:做文化传承与儿童美育相结合的开拓者 34
元培学堂赵孝萱:美育,带来一种精神力量 36
【政策动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
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5〕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三)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四)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特殊教育学校美育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潜能发展,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六)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中小学校应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
三、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
(七)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不同学段美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内容要求,切实强化美育育人目标,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一批美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成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美育的整体发展。
(八)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九)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艺术院校要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应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专门人才。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坚持德艺双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十)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
(十一)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
(十二)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并予以一定倾斜。以服务决策为导向,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研究制定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准入制度,严格考核要求。探索建立县(区)美育中心教研协作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
(十三)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普通高校要根据美育课程开设需要,加快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中小学校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根据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要求,通过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综合改革实践,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美育教师补充机制,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美育教师。实行美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挂牌授课等多种形式,鼓励城市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各地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水平。鼓励成立校际美育协作区,发挥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美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倡导跨学科合作。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和新老教师互帮互助机制。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加强经验交流与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中加大对中小学校教师特别是乡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带动各地开展农村美育教师培训。
(十五)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继续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团体、非专业的高水平文艺社团有计划地赴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讲学团开设专题美育讲座。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作室。专业艺术院校要积极在中小学校建立对口支持的基地。
(十六)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为导向,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规范社会艺术考级市场,强化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
五、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美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履行发展美育的职责,将美育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切实抓紧抓好。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明确责任,按照职能分工,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十八)加强美育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美育综合改革。研究完善学校美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使美育制度规则体系能够及时适应实践发展需要,为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十九)加大美育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满足美育发展基本需求,建立学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各地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场馆建设,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各地筹措和利用社会资金对农村中小学校美育走教教师给予专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尽快补齐学校美育的短板。
(二十)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各地要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抓好一批试点地区和试点学校,及时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制度,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自评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纳入校长考核内容,并通过当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示自评结果。制定符合高校艺术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各级教育部门每年要全面总结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编制年度报告。教育部应委托第三方机构研究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二十一)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已列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各地要将其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每三年组织一次学校美育质量监测。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美育质量进行监测。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美育纳入督导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9月15日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 问:《意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答: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今年初,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主持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级各类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梳理政策需求,系统总结典型经验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意见》,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由国办印发实施。
2.问:据了解,此前教育部制订印发的文件都是关于艺术教育方面的,这次国务院印发的《意见》则是关于美育工作的文件,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答: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要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要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仅靠艺术教育还不够。近年来,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呼吁,希望在国家层面印发一个加强美育的文件,一是因为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需要下大力气加强,仅靠教育系统还不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二是认为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普及艺术教育,而在实践中往往按专业艺术教育的模式开展普及艺术教育,容易忽视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美育价值取向明确,强调以美育人,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方面,强调德智体美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育人导向更加凸显。美育文件就是基于以上考虑出台的。
3.问:贯彻落实《意见》需要把握哪些原则?
答:贯彻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需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4.问:《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请问如何加强统筹?
答:实践证明,推进美育的改革发展,需要统筹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合力。《意见》按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突出了加大统筹整合力度,推动形成学校美育改革创新的合力。具体来说,就是加强“两个统筹”:
一是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统筹。统筹好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美育,使其相互衔接;统筹好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中的美育,使其相互配合;统筹好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美育,使其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和美育育人机制。
二是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统筹。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类美育资源,推进美育协同创新,健全教育与宣传、文化、文艺团体等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美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破解目前学校美育教师不足、场地不足、资源配置不达标的难题。
5.问:《意见》指出,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意见》提出了哪些举措来改变这种局面?
答:针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主要解决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化问题,包括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实施美育活动的课程化管理。
二是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主要解决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抓手的问题,包括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
三是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主要解决美育师资和资源整合问题,明确提出在现有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四是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主要解决进一步完善美育管理机制的问题,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美育制度建设、加大美育投入、健全美育评价制度、加强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
6.问:为什么要强调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意见》对此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课程体系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关键,因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意见》高度重视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3条明确要求:一是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二是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三是实施美育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内容。
7.问:《意见》对于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提出了哪些改革举措?
答:改进美育教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为落实三中全会的要求,《意见》提出了6项改革举措:一是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切实强化美育育人目标。二是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三是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四是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学校美育的教育教学方式。五是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六是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
8.问: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意见》在这方面有何具体实施构想?
答:《意见》提出要依托现有资源,推动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一批美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成果。无论是美育实践基地建设,还是美育教学改革成果,重点都聚焦在美育的渗透与融合上。比如说:如何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方面,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如何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如何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如何充分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美育优势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总之,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我们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和情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的各个学科、学校的各科教师,都要有一份美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9.问:《意见》在解决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上有哪些实招?
答:长期以来,美育师资短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一直是制约学校美育发展的瓶颈。为此,《意见》从“配齐、提质、整合”三个方面提出了若干项改革举措,为各地解决美育师资问题提供了可资选择的路径:一是“配齐”,强调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制定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中小学美育教师紧缺的问题,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小学校的美育教师。二是“提质”,强调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各地要建立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的水平。三是“整合”,强调要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各级文化部门和相关单位,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要求专业艺术院校要积极在中小学校建立对口支持的基地。
10.问:如何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意见》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如前所述,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互动互联,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是《意见》的一个创新点。《意见》提出,要以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为导向,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规范社会艺术考级市场,强化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文艺团体等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
11.问:《意见》对于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答: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地方政府推进本地学校美育发展的责任。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美育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教,研究完善学校美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为推进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加大美育投入力度。强调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满足美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各地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场馆建设,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中央财政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尽快补齐学校美育的“短板”。四是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和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五是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每三年组织一次学校美育质量监测。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工作。
教育部要求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胡浩)中国教育部10日召开座谈会,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化美育薄弱环节。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座谈会上表示,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他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统筹,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统筹,关键是要尽快解决美育师资短缺问题。通过统筹整合,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合力。
为强化美育薄弱环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中心动态】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获评
四川师范大学重点研究机构年度考核优秀
7月6日,四川师范大学召开“‘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年度考核会”,此次考核会共有校内12个省、厅级重点科研机构参加,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此次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
据了解,年度考核会评定由各重点研究机构填报考核表、科研处审核、负责人答辩、专家评议等考核流程组成,文学院院长、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敏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成员毛娟副教授、肖砚凌代表中心参加此次考核会。
在年度考核会上,刘敏教授首先从项目、成果、获奖三个方面介绍了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任务完成情况: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美学美育研究中心成员共获得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项目7项,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23篇,出版专著4部并获省级奖项1项,圆满完成中心年度科研任务。
刘敏教授回答专家提问
随后,刘敏教授从中心日常运行情况、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内部学术活动运行、开放项目管理、对外学术交流与辐射影响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心建设与影响情况: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心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对建设规划、科研工作、课题评审等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工作简报》和网站平台,记录中心动态,汇报研究成果;
在开放项目管理方面,中心根据《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发布、申报、评审、经费使用与管理、项目中期管理、成果鉴定和结项等问题作了严格规定和详细说明,目前中心已顺利进行两轮课题的发布、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身在高校,心系社会,在对外学术交流和社会影响上,中心还积极主办了全国性学术会议两场,联合主办学术会议两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六场,并策划举办包括“爱橙行动”、“木兰汇”自信母亲课程等社会活动,扩大中心的社会辐射影响。
在介绍完基本情况后,刘敏教授现场回答了专家的提问。后经专家讨论、评定,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获评四川师范大学年度考核优秀,这既是对中心年度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中心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一年,中心将以此为基础,保持积极、严谨、扎实的态度,向更高、更难的目标进发。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建平研究员为
“京师论坛”作学术讲座
2015年9月25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建平研究员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刘成纪教授邀请于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805进行了北京师范大学美学秋季学术系列讲座的第一期学术报告。此次学术报告分为上下午两场,主题分别为“重新思考美与审美”与“作为现代美学母问题的艺术定义”。此次学术讲座,除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的同学们到场参与,更有已毕业的校友、其它高校从事美学研究工作的学者及热爱美学专业的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交流。
高建平研究员在上午场“重新思考美与审美”的讲座中作学术报告
在上午的学术报告中,高建平研究员以“重新思考美与审美”为主题,围绕“在放弃美学基本问题的时代重谈美与审美”“再次从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说起”“审美还是认识”“形象思维与认识论美学的回归”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分析,他认为在当今美与审美问题面临着这样一个时代:第一,教科书教条化,失去趣味性;第二,学术研究中的学院化;第三,美学学科分支庞杂繁多,诸如环境美学、艺术美学、城市美学等。我们必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美与审美问题以及探讨重回美学基本问题的可能。
参会者认真聆听讲座内容
同时,高建平研究员认为重新思考美与审美问题,我们不可避免得回归一种素朴的问题及争论上: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并以“距离说”“移情说”为重点做了深层次的论述。此外,高建平研究员还就形象思维的争论、艺术欣赏的三种可能—“求知”“感受”“游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以索绪尔的语言学带来的启示重谈人的思维方式问题。
在下午“作为现代美学母问题的艺术定义”主题报告中,高建平研究员就“艺术定义的提出”“艺术即事件?”“什么时候是艺术”“艺术的边界”等现代美学母问题进行探讨与诠释。高建平研究员从鲍姆嘉登创立美学学科及“美是感性的完善”开讲,并以夏尔·巴托区分艺术与技艺问题为切入点谈到现代艺术体系与概念的关系,并深入阐释了Art,the fine arts,art三个概念的区别和意义以及黑格尔与现代美学传——整体的进步观,从而肯定了艺术问题是推动现代美学形成的动力;
高建平研究员在下午场“作为现代美学母问题的艺术定义”的讲座中作学术报告
接下来,高建平研究员从先锋艺术的兴起对艺术定义的挑战问题出发,谈到莫里斯·韦兹把维特根斯坦的“家庭类似”应用到艺术定义、乔治·迪基的制度论(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由此引出“是根据定义寻找艺术,还是根据艺术来寻找定义?”的思考。高建平研究员还从杜尚的《泉》这个影响了20世纪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公案入手,探讨关于艺术是什么、艺术与事件、语境与事件的性质以及艺术家的自我重复以及什么时候是艺术等问题,从而试图回答艺术的边界的消失与重新确定。
高建平研究员在讲座结束后与参会者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互动问答,参会者就语言艺术、宗教与艺术、实用与审美、形象思维、影像艺术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积极提问,并得到了高建平研究员的认真解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中心钟仕伦教授、特约研究员郭齐教授
访问日本静嘉堂文库、关西大学
2015年7月3日至14日,中心主任钟仕伦教授、特约研究员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郭齐教授应邀到日本静嘉堂文库、东洋文库、国立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蓬左文库、杏雨书屋和关西大学图书馆、关西大学文化研究所进行了学术访问和资料查阅。
钟仕伦教授、郭齐教授与日本著名学者三浦国雄教授合影
在日本国立图书馆、静嘉堂文库等学术机构,钟仕伦教授和郭齐教授查阅、拷贝了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集成校笺》重大招标课题有关的汉籍文献;在关西大学文学部与著名朱子学家吾妻重二教授等就中国诗学、朱子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增进了中日学者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钟仕伦、郭齐教授在日本访问期间,得到日本著名学者三浦国雄教授、白井顺副教授的帮助和支持,使访问得以顺利进行。
中心刘敏教授获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专项任务项目立项
日前,教育部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外公布立项结果,文学院院长、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敏教授申报的课题“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美育研究”获准立项。本次立项,不仅体现了我校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美育研究中的强劲实力,也为下一步在相关领域产生优秀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机会。
据了解,今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设立,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要求研究成果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方面能够发挥显著作用。
中心立项课题成果、全国首档大学生真人秀节目
《奔跑吧川师》引发热议
中国高校之窗
近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生打造的全国首档大学生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川师》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东方卫视、人民网、中新网、四川在线、天府早报、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等媒体纷纷转载报道。节目上线一天,微博讨论话题突破20万。腾讯视频首页推荐,四川共青团等多个官方微博大量转载,转发次数破千次。目前,该视频全网点击率接近20万。而该节目也是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015年度立项课题《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新媒体美育实践与研究》的成果之一,此课题负责人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师赖宇。
《奔跑吧川师》由原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到大四不同专业的36名同学耗时2个月制作而成。与电视台真人秀节目每期制作费动辄数千万相比,《奔跑吧川师》前后花费约5000元,人力都是同学们义务参与制作,设备也主要由学院提供,为了保证拍摄效果,同学们也贡献出了自己的航拍器、DV等,主要成本开销在道具的制作和服装上。为了保证节目形态与电视节目一致,大家在学校找了两家商家作为节目赞助,也以便维持基本开销。
与网络上各种自制《跑男》节目相比,《奔跑吧川师》之所以引起网络热议、媒体高度关注,源于节目制作的专业性和诚意度。通过节目的制作,检验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积累实战经验,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此次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前期节目环节设计、道具制作、实地选景、嘉宾筛选到试玩游戏,每个环节节目组都做到尽可能细致。为了拍摄视点更加丰富,整个拍摄动用了16台摄像机,以确保所有节目画面的充分捕捉。尽管顶着烈日,不时有突发状况发生,大家还是抗住压力,耗时两天顺利完成了前期拍摄。
节目录制现场
后期制作则是该节目的一大亮点。“包装专业、剪辑用心、接近电视播出水平”各种评价不绝于耳,让参与后期的十名同学欣慰万分。面对2780分钟的视频素材,如何剪辑出60分钟的成片,对于从未制作过大型真人秀节目的同学们来说相当棘手。大家一方面认真学习《跑男》制作思路,一方面探索尝试摸索经验。而此时正值期末考试,为了尽快让节目面世,大家不得不选择放假后留守学校,耗时整整7天7夜完成了全片制作。
没有经验不重要,年轻就要有一颗热血的心。梦想总要有,万一实现了呢?且不说过程的艰辛,能够坚持到底,梦想就已经成为了现实。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子们合力协作,奔跑出了最青春的热血!这是奔跑的一小步,也是前行的一大步!
【学术交流】
中心顾问王旭晓教授参加“静观与流观:时代审美之变与美育精神价值思考——中国美育发展高峰论坛”
9月22日至23日,“静观与流观:时代审美之变与美育精神价值思考——中国美育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师范大学召开,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顾问王旭晓教授参加此次会议并作发言。
此次会议由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杭州师范大学《美育学刊》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承办。在会上,中心王旭晓教授以《流观中的静观:美育的再认识》为题作大会发言,对美育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美育高峰论坛为各位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研讨交流的平台。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美育专家和青年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关于中国美育现状与发展问题。各位专家与年轻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且相互分享了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建平研究员、钟华教授出席
“美学的西方渊源与中国问题学术研讨
暨阎国忠先生八秩寿诞祝寿会”
8月15日,“美学的西方渊源与中国问题学术研讨暨阎国忠先生八秩寿诞祝寿会”在北京大学燕南园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举行。应北京大学及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邀请,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建平研究员、钟华教授以及国内美学专业的学者大约6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上午会议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主持。北大哲学系党委书记仰海峰教授代表哲学系致辞,肯定阎老师和美学教研室对于中国美学和北大哲学系的贡献。国际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建平代表美学学会致辞,肯定阎老师在西方美学史和美学理论领域作出的贡献。95岁高龄的美学家和书法家杨辛先生为阎国忠先生带来一幅自己亲自装裱的书法作品,写的是“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并风趣地解释道:“李商隐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对于我们老人而言,人生的黄昏更有妙处。”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学家欢聚一堂,畅谈美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会上,阎国忠先生还向与会代表赠送了刚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美学七卷。
阎国忠先生长期从事美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曾任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在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上,老一辈学者朱光潜先生做了奠基性的工作,而阎国忠先生在朱先生的基础上深化了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
全国各地的美学家欢聚一堂
中心阎嘉教授、毛娟副教授参加
“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5年5月30至31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和社会思想研究所在杭州成功举办“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al Memory:Time,History and Media)。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徐岱教授和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胡志毅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国内外28名学者出席会议,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阎嘉教授、毛娟副教授参加此次会议并作发言。
会议围绕“国家与民间:文化记忆的多重话语空间”、“文化记忆理论与美学”、“战争书写与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维度”、“文化记忆:纪实与虚构”、“阶级想象与记忆实践”、“文化创伤与历史叙事”等议题展开了跨学科的对话。
阎嘉教授在专题研讨第7场“文化创新与历史叙事”中提交论文《卡夫卡与中国文革小说的创伤书写》并作大会发言。
研讨会现场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此次会议有效促进了学界在文化记忆方面的立论研究和现实思考,加深了对文学、历史、传播等领域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之间的交流。
中心阎嘉教授、毛娟副教授
参加“西方当代文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5年6月2日,“当代西方文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国内外知名学者30余人出席会议,并围绕“当代西方文论之困境与趋势”这一主题展开了积极而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阎嘉教授、毛娟副教授参加此次会议并作发言。
阎嘉教授撰写的《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一文,认为霍加特《识字的用途》开创了文化研究跨学科性研究范式,其要义在于,我们应当从“活泼泼的文化”出发来凝视和观照通俗文学文本、底层文学文本等文学文本,以探究这些文本是如何渗透和形塑诸如工薪阶层、农民工阶层等的日常生活的,而不仅仅是、甚至不是通过所谓“经典文学文本”。“活泼泼的文化”决定了文化研究与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血肉关联,由此文化研究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此次会议不仅回顾和研究了当代西方文论的新趋势,并对当代西方文论的困境进行了透视与反思。会议中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展开了热烈而紧张的讨论,取得了重要的收获,促进了当代西方文论新趋势的发展。
中心陈佑松副教授作为主讲专家
参加全国首届电影学高级研修班
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影实业和研究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进一步提高电影研究学术水平和创作实践能力,7月20日,全国首届电影学高级研修班正式在四川师范大学开始授课。
据了解,此次国内首届电影学高级研修班是由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一起联合举办,为期7天。并邀请国内资深电影名家与优秀电影制作人联合讲学,立足专业前沿,搭建高级交流平台。中心陈佑松副教授作为主讲专家参加了此次电影学高级研修班。
【社会活动】
“邦泰爱心屋课程研发中心”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9月18日,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美育研究中心联合成立的“邦泰爱心屋课程研发中心“启动仪式在我校文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内江、宜宾、乐山、广元等城市的团市委、教育局、慈善总会相关领导与四川师范大学、邦泰集团的相关领导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事。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来自四川电视台、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四川新闻网、腾讯网、乐山电视台、宜宾电视台等十余家社会主流媒体。
启动仪式现场
本次活动由四川师范学院文学院党委书记袁耀林先生主持
根据战略合作约定,邦泰集团与四川师范大学展开深入合作,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育与美学研究中心联合成立“邦泰爱心屋”课程研发中心,专门针对“邦泰爱心屋”研发两门全新课程,分别是“影像屋”与“绘本读物”。两门课程均通过有趣、生动的课程内容、多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法,以孩子的成长、认知、体验为核心教学内容,让孩子探索生活、学习的趣味,从而达到了解人性、认识自己、提升素质、丰富生活的学习目的。
启动仪式现场
在致辞环节中,首先,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何太平先生代表四川师范大学欢迎了来自邦泰集团和各城市团委、教育局、慈善总会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全省的十余家社会主流媒体。他指出“关注和促进公益教育事业,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平等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也是川师一直以来的教育实践宗旨”。他相信,通过这一次新的教研模式的体验会给社会公益以及教育事业带来新的良好改变。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何太平先生讲话
随后,文学院院长,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敏教授、文学院副院长汪燕岗教授分别对“影像屋”、“绘本读物”两门课程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他们都一致强调,这两门课程有别于现行小学教育的教学课本,将运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学习不带有任何的压力,让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得到心灵的慰藉,让老师变成了思维的拓展者,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活动的体验中感悟成长。
文学院院长、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敏教授讲话
《影像屋》课程研发老师讲话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汪燕岗教授讲话
现场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邦泰集团代表何流先生分别与中心刘敏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代表汪燕岗教授签订了课程研发协议。
签约仪式协议合影
邦泰集团副总经理何流先生代表邦泰集团向四川师范大学授牌“邦泰爱心屋课程体系研发中心”。来自内江、宜宾、广元、乐山等城市的团市委、教育局、慈善总会、教育基金会的十余位领导与四川师范大学、邦泰集团共同见证了课程研发中心的启动并一同完成了剪彩。
近十位到场领导嘉宾为邦泰爱心屋课程研发中心启动剪彩
此外,四川师范大学“邦泰爱心屋”支教志愿队也在本次启动仪式上正式成立。20余名来自川师各专业的志愿者们,接过了由邦泰集团人力行政中心总经理毛友根先生代表邦泰集团授予的志愿者神圣锦旗并佩戴上了邦泰爱心屋志愿者的象征徽章。自2015年10月起,“邦泰爱心屋”的志愿者支教将正式启动。
志愿者领队接受队旗
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为梦想前行
——记全国梦想种子教师第八期培训活动
由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梦想种子教师第八期培训活动”于2015年9月20日—22日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隆重举行。
成立于2008年的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是一家由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的专业管理人员发起和运营的公益组织,目前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机构之一。真爱梦想致力于中国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系统化的提供公益产品和服务——“梦想中心”,使无论是偏远山区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学生及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六年来,真爱梦想基金会为推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改革,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2014年经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交流,考察,决定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整合优势,建立长期的公益合作关系。
本次为期三天的培训即是双方合作项目之一。培训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一线梦想种子教师110余名,内容包括:如何上好梦想课、非暴力沟通、引导技术、课堂观察与反馈、提问技巧五大部分。一改传统的讲授模式,此次培训更加重视参训者的体验及分享,整个三天的时间,老师们都是全情投入,收获颇丰。22日,培训活动在老师们精心准备的晚会中顺利闭幕。
今天的教育已不再是孤军奋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及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将再度携手为老师和孩子们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成长,为他们向着梦想启航作出应尽的努力!
培训合影
培训现场
如象:做文化传承与儿童美育相结合的开拓者
2015年9月8日,在银川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银川世界岩画馆,如象·贺兰山岩画国际儿童艺术中心揭幕仪式暨2015首届儿童艺术教育高峰论坛正式召开。银川市委领导、银川市政府各部门领导,以及中国关工委、教育部所派代表参加了出席活动,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教育研究者、教授、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艺术家、媒体代表近百人,以及来自银川市艺术学校的小朋友们参加了此次揭幕仪式。
为何一个儿童艺术中心的建立引起文化界、教育界、艺术界如此广泛的关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中心?它建立的意义又在哪里?带着疑问,笔者深入探访了“如象·贺兰山岩画国际儿童艺术中心”。
世界首个儿童岩画艺术中心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如象•贺兰山岩画国际儿童艺术中心”由银川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与北京看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创立,策展人丁煜城联合了国际岩画专家、国内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艺术家、文化研究者等,组成一支跨界、跨文化、跨地域的精英团队,依托岩画特色优势资源,以一种文化传承与儿童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将人类艺术起源与当下个体儿童艺术萌芽状态完美体现,交汇升华。
“如象·贺兰山岩画国际儿童艺术中心”的成立,正是我国乃至世界首个岩画主题儿童艺术中心。
笔者在艺术中心内看到,近来千幅来自全球的儿童艺术作品,分别生动展现出古人生活、狩猎、战争、祭祀等不同场景,再现了历史,多国、多地区、多种形态特征的儿童创作展现“岩画”这个古老的人类文明瑰宝,焕发出孩子们的生机与创造力。
从此,世界岩画的艺术表达与呈现不再是单调失色的,孩子们用无限的创造力传承了古老,创造了未来。儿童艺术与岩画因此都具有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中心的建立,堪称新一代儿童艺术教育的标杆和示范。
如象儿童艺术教育联盟——从艺术通向未来
在“如象·贺兰山岩画国际儿童艺术中心”的开幕典礼上,策展人丁煜城先生诠释了“如象”正在做的是将艺术、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出的新艺术教育模式,从艺术与国际化的视野出发,融合民族、风俗、地域、时代特征等多维元素,为儿童打造标杆性艺术培养基地和世界级儿童艺术交流展示平台。 在未来,“如象”还将建立更多的文化传承与儿童教育相结合的艺术中心,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除此具备世界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艺术中心建立之外,“如象”儿童艺术教育联盟还将针对2-12岁儿童,在中国建设儿童艺术培养基地——“如象儿童艺术梦工厂”,开设儿童艺术与心理发展相结合的艺术创作课程。“如象儿童艺术梦工厂”是如象艺术家庭交流与共享的平台,为孩子提供视野开阔、充满活力与审美情趣的专业艺术培养。
“如象”着力于打造国际艺术家庭成长平台,培养中国下一代贵族。凭借在文化、艺术、教育、旅游等领域丰富且完善的庞大网络,公司在儿童的艺术培养与地区文化特点相结合方面独树一帜。如象在各地区建立的国际儿童艺术中心,为孩子提供世界级艺术交流展示平台,为孩子童年留下辉煌永久的宝贵回忆,为地区艺术素质教育的提升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
如象:自我本来之象
在深入了解如象品牌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表达。“如象”品牌的涵义,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真实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正如“如象”的本意——“如”者真如也,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是人的本来之象,自我之象,是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拥有的生命光彩之象。
如象从创始之初,就希望帮助父母发现孩子的真我世界,包容和保护孩子的纯净本真,引导孩子发展自我光彩,丰润灵魂,成长内心境界。因此,如象也是未来之象,大成之象。
“如象”品牌隶属于北京看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由国内儿童教育家、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艺术家以及互联网人联合创立。“如象”着力于打造国际艺术家庭成长平台,培养中国下一代贵族。凭借在文化、艺术、教育、旅游等领域丰富且完善的庞大网络,公司在儿童的艺术培养与地区文化特点相结合方面独树一帜。“如象”在各地区建立的国际儿童艺术中心,为孩子提供世界级艺术交流展示平台,为孩子童年留下辉煌永久的宝贵回忆,为地区艺术素质教育的提升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
在业务模式上,“如象”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艺术家庭成长平台。目前,“如象”在北京与近百所一级一类幼儿园、小学建立教学合作,定期开展艺术教师培训,并受邀在大型领军企业中长期开展艺术家庭讲座,为超过10000名儿童提供优质的艺术课程。
“如象”的愿景,每个孩子都能够通过“如象”艺术的海洋,获得高尚的情操、卓越的思维和广博的视野。
元培学堂赵孝萱:美育,带来一种精神力量
说起美育,大多数人会茫然不解,想当然地将它等同于艺术教育或者美术教育。在记者没有作出“美育”了解之前,也曾这么认为。现今,做艺术培训和美术培训的机构很多,而提出“美育”概念、身体力行地推行和普及“美育”的却只有这家企业。为扩大美育影响,使线上线下的人共同感受美育氛围、学习掌握美育知识,元培学堂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公益活动,如美育讲座——“书法讲座、电影讲座、艺术讲座”等,也包括已举办的“带你看展览”、“带你看电影”等活动。
带着“什么是美育、缘何做美育、如何推行美育”等疑问,记者约访到这家企业创始人——元培学堂董事长赵孝萱女士。通过与她的交谈、对话,力图将“美育”这个概念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使大家从中探寻到美育的精神和实际的内容。
元培学堂董事长赵孝萱女士
南方网深圳频道:您是如何想到创办一家美育企业的,又为何起名为元培学堂?
赵孝萱:我从2009年开始,给不同机构的企业家、高管讲座、上课,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表面上说如何缺乏对鉴赏、收藏的认识和理解,但实质问题是出在美学品味和文化素养上。当我从这些同学们的眼里看到他们对文化和艺术的渴求后,2013年我决定创业,把本来是自己单独的课程扩大影响,成立元培学堂,而且定位从美育这方面入手。在中国最早提出美育且造成重要影响的是蔡元培先生。因此,起名为元培学堂。
同时当下社会出了很多心灵上的问题,是可以从美育方面来解决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曾经有一个人性扭曲的时代,所以必须要用美育来让人性回到一个更闲适、停顿的美感或是超越的精神状态。
南方网深圳频道:您如何理解美育?
赵孝萱:“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美育改变中国》,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到美育可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是艺术教育,培养人们对音乐、美术、文学等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力,能全面提高人们的审美品味和艺术判断;第二层次是美感教育,在于启发人们在生活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最终发现生命之美;第三层:美学素养教育,美育的最高层次还是在于素养、情操和品格的熏陶。蔡元培曾说:“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因此,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来感染与塑造人的。
南方网深圳频道:当前大多数人对“美育”认识浅淡,多把它看作是艺术教育或美术教育的别名词。对此,您是否可为大家作个清晰指引?
赵孝萱:您说的确实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对于美育、艺术、美术的不同,蔡元培早有论述,借用他的解读,我想对大家理解和认识三者会有一定的帮助。他提到:“美育决不限于艺术教育,它包括了所有艺术。美育的范围要比美术大得多,包括一切音乐、文学、戏院、电影、公园,小小园林的布置,繁华的都市(例如上海),幽静的乡村等等。此外,如个人的举动(例如六朝人的尚清谈),社会的组织,学术团体,山水的利用,以及其他种种的社会现状,都是美育”。
南方网深圳频道:那是否可以这么认为:美育,并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的绘画、雕塑等,而是包括所有的艺术,甚至包括文学在内。
赵孝萱:是的,可以这么理解。当我们理解到美育的最高层次和任务重在怡性悦情、陶冶感情、培养美的精神和塑造纯洁的人格时,我们就能理解美育为什么不只体现在艺术教育上,它的范围会比艺术教育广泛得多。这也回到我刚说的美育三层次,人们需要借助方方面面的内容来提升素养、情操和品格。因此,美育的途径是十分广阔的。
南方网深圳频道:美育的途径非常广阔,元培学堂选择了哪些方面和渠道去推行美育?
赵孝萱: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它将美育落到具体、落在实处。
在第一个问题中我提到过美育三层次。现在,元培学堂就在进行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建设。为扩大更基础的美育教育,使更多人理解、认识、学习、掌握美育知识,元培学堂从2015年起开辟了微学堂,通过微信上课的形式,将精选的文学、艺术、绘画、戏剧、乐器、电影、陶瓷、建筑等课程,通过专业老师深入浅出、生动并趣味的讲解,使大家增进美育精神熏陶,获得人文知识,提升人文涵养以及提高美学的欣赏和判断。从这方面来说,我们已经将美育广阔于艺术教育。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需要注重美学教育和美感教育的结合,使美学教育与美感教育融为一体。所以他在推行美育时期,多次前往欧美游学,不仅重点研究美学理论,而且还付诸实践,学弹乐器,欣赏艺术,遍访名山大川,亲身感受审美体验。
从元培学堂来说,对美育的重视,也不仅仅停留在美育知识的学习上,而是更重在付诸实践。因此我们开办了系列的人文专题课程,如巴黎人文艺术专题课、台湾传统文化专题课、苏州古建筑课程、丽江创意美学课程等等,均通过游学、参访的形式,使学员亲临实地,亲身感受这些人文精粹之地的文化、艺术、建筑等的审美体验,同时结合专业老师的美学理论讲解,得以深入理解、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就在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美学修养。
目前元培微学堂课程普及和推行态势如何,是否广为大众关注和接受?
赵孝萱:在建立之初,我们便将它当作长远的事业来经营,因此,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精选的课程是市场上所没有或不成系列的,却是培养美育所必要的内容。因此,从2015年1月建立以来,也陆续受到大家的肯定,目前已有900多人加入到微学堂平台,并且还不断推荐他们的朋友加入进来,共同享受这些人文知识、美学知识。
南方网深圳频道:您会如何定位元培学堂,它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您又将如何带领它持续发展?
赵孝萱:很多朋友都问我“元培学堂”成立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两部分--其一是通过美育为中国传承培育更多拥有文化底蕴和美学素养的人群,其二是为中国艺术市场培育拥有良好品质和正确理念的藏家。我希望元培学堂未来能成为“中国美育培育第一品牌”。因为这份目标,我们希望吸纳、集聚更多有志之士,为提升中国人的格调、品味、素质、高度、境界而共同贡献。因此,与其说这是我的企业、由我带领,不如说我是设计并搭建了一个美美育传播和美育需求对接的平台,使更多的人在这个平台感受美育精神氛围、拿到美育知识、提升人文美学素养,也使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化艺术之士在这个平台传播美、输送美。
【编辑:管理员】
© All Right Reserved .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