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传承与创新:当代美学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6年4月21日
  查看:1781
  来源:

“传承与创新:当代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

 

   2016年4月16日,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扬州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以及《当代文坛》编辑部联合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中心承办的“传承与创新:当代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金河宾馆召开。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杜伟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钟仕伦教授,《文学评论》副主编、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皮朝纲教授,扬州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姚文放教授,《当代文坛》主编夏述贵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何诣然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教授等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大学、扬州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安徽教育出版社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教授主持。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杜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jpg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杜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杜伟在会上强调,“中国美学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既意义重大又备受关注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对中国美学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美学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学艺术批评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仅体现了此次大会主、承办单位的学术眼光和学术追求,更是体现了美学界专家和学者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还向嘉宾们介绍了四川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指出,会议的召开对于推进学校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美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建德对中华美学精神、地域美学的研究意义及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他指出,中华美学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形态,要防止用本质主义来看待一种文化,这种本质主义的看法即——认为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在谈论中国美学的时候还应考虑到其它地域美学,在进行传承与创新的时候应秉持开放的心态,保持多元、创新的态势。

   高建平在讲话中首先回顾了中华美学学会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多年来,中华美学学会与四川师范大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四川师范大学对美学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他强调,美学在今天的发展,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要。因此,美学在当代的复兴已经成为定势。他还进一步强调,中华美学精神就是要吸收世界文明的成果,建设当代中国美学就是要吸收传统中的精粹,古为今用,不故步自封。

 皮朝纲以“坚守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开展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为题发表讲话。他指出,禅宗音乐美学思想是禅宗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禅宗音乐美学论述的发掘、整理、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这不仅能够为创建“禅宗音乐美学”这门学科做好最基础的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并且能拓宽禅宗美学思想研究的领域,扩大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范围,充实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内容,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贡献力量。

姚文放表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扬州大学文学院有着很深的渊源且长期保持着学术上的密切往来。四川师范大学美学学科与扬州大学美学文艺学学科之间不仅是文友,是学友,更是学科和专业上的朋友,此次研讨会正是“以文会友、以学会友、以专业会友”的好机会。最后,他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夏述贵在讲话中指出,回顾《当代文坛》杂志三十多年的办刊历程,美学、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当代文坛》杂志关注的重点内容,美学发展的各个时期与各个阶段也都在《当代文坛》杂志中留下了痕迹。他还表示,多年来《当代文坛》杂志与美学界的专家、学者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参与并主办此次会议他感到十分荣幸。

 刘敏首先代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向莅临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给予文学院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她还向大会介绍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学科和四川师范大学“人生美学团队”的基本情况。她指出,“人生美学团队”是四川师范大学重点培养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中心的核心建设力量。近年来,美学学科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为四川师范大学办学中的美育特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次会议围绕“当代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前沿问题;当代文艺批评前沿问题;中国审美文化研究创新问题;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创新问题”等议题开展了3场学术讨论,每场讨论由1人主持,1人点评,10余人参与发言,阐述所提交参会论文的问题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价值等,发言气氛十分热烈。

发言结束后,高建平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发言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寻找中华美学建构的基因是此次会议的主旋律,而建构当代中华美学,就是要不断地“向前看,向后看,向左看,向右看”。他还对发言中诸如“生态哲学观”“进化论美学”等新的研究方向表示肯定。最后,他对在场的年轻学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一是要建立学术自信,要有学术创新的勇气;二是要善于追踪学术前沿;三是要培养自身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他指出,中国美学的复兴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年轻学者的继承和发扬。只有年轻学者成长起来,把学问做好了,中国的美学才能有所发展,才能在世界美学占有一席之地。

                                                                                     参会代表合影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